《申康医院管理评论》:商业保险助力国际医疗服务

2024-10-08

作为高端医疗保险行业的引领者,MSH万欣和应《申康医院管理评论》邀约,面向全国医疗机构管理者,在“惟微真知”栏目中,发表题为“商业保险助力国际医疗服务”的深度文章。

6.png

《申康医院管理评论》是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出版发行的权威期刊,专为全国医院管理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本期封面主题为“破局国际医疗服务”,特别邀请了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医院管理者,以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文章中,MSH万欣和深入分析了商业保险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国际医疗服务交流和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医疗机构更是共生双赢的关系。商业保险不仅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自费客户来源、帮助医疗机构扩大商保业务占比,更可以将客户端的需求变化,以及全球其他顶尖医疗机构的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传递给医疗合作伙伴,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全球竞争力。


全文如下:

商业保险助力国际医疗服务


近年来,上海积极布局亚洲医学中心和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在政策加持下,国际医疗业态加速起飞。为了带领优势科室品牌成功“出海”,把国内的知名度转化为全球医疗市场的份额,许多医疗机构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对接国际标准外,还积极与国际医疗保险服务商合作,加入保险直付医疗网络,以躬身入局之姿,竞逐国际市场。


海外商业保险概况

美国是全球商业保险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的健康保险计划主要有两种——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保障的Medicare,和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的Medicaid,这两种保险计划仅覆盖1100万人;而企业和个人只能购买商业健康险去完善保障。庞大的市场体量使得美国保险公司之间高度竞争,在保险形式上主要有优选医疗机构保险(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 PPO)、健康维护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 HMO)、定点服务组织(Point-of-Service, POS)和按服务收费(Fee for Service Plan 或Indemnity Plan)等类型。

英国民众的医疗保障主要由国家医疗保障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覆盖,为居住在英国的绝大部分公民和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医疗服务。NHS保障面广泛并且几乎免费,仅10%不到的人口会选择商业健康险来做NHS的补充。

法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最佳制度”行列,由三大支柱构成,即基本医疗保险(Basic Health Insurance)、互助合作医疗保险(Mutual Health Insurance)和补充商业医疗保险(Supplementary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96%公民拥有自己的补充商业医疗险,人们可以灵活选择福利保障,用以提高牙科、眼科等项目的报销比例和福利上限等。

从上述海外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来看,商业保险不仅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的发展:

1. 提供全球医疗保障:商业保险通常具有更广泛的覆盖范围,能够为被保险人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保障。这意味着,无论被保险人身处何地,只要符合保险条款,都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费用报销,有助于医疗机构将服务的目标群体从本土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2. 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商业保险机构在与全球各地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时,会采用一种保险直接付费(Direct Billing)的形式,即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直接结算医疗费用,让患者的就医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减轻支付医疗费用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免去医疗机构追收账款的忧虑。

3. 促进机构良性竞争:商业保险机构从市场角度出发,洞察消费者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商业保险福利计划,并在全球医疗机构中优中选优,使高品质的医疗机构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促进医疗机构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良性竞争中脱颖而出。

4. 推动数字化医疗服务:商业保险在促进医疗服务数字化方面,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一些保险公司可以赔付在线医生问诊服务、远程诊断、互联网医院、电子处方、健康跟踪应用程序等数字化工具产生的诊疗或医疗服务费用,使医疗机构有动力推出更多的创新服务。


国际医疗保险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中高端健康险的前身,其实是国际商业医疗险,也即International Private Medical Insurance(IPMI),原先只是跨国企业为外派到境外的员工提供的全球医疗保障,在中国因为其高达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民币的保额、可以报销昂贵的进口药,例如最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私立医疗机构的治疗费用,还可以去国外知名医疗机构看病等诸多优点,逐渐演化成了今天大家口中的中高端医疗险。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增强,中高端医疗险再也不是跨国公司专属保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企业管理层,职场精英,中产家庭,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医疗环境,而渴望拥有更舒适的医疗体验、更多样的医疗选择、更精准的就医建议,以及更高效的就医流程。

同时,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国家政策为商业保险,特别是为不与医保接轨的中高端医疗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最近,万欣和(MSH CHINA)服务的一款能报销在公立医院特需部和国际医疗部发生的医疗费用的中端医疗保险“欣享人生”,也被纳入了可以用上海医保个人账户购买支付的商业保险清单内。可以预见,未来的医疗保障体系会继续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更多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会选择参保中高端医疗保险。


国内商业保险如何助力国际医疗服务

近年来,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包括中高端医疗险、重大疾病保险、仅住院医疗保险、儿童、孕产专属保险、特药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众多三甲公立医院国际部以及非公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匹配中高端商业保险客户的需求,深化与中高端医疗保险供应商的合作,将致力于其在整体服务、运营能力及科技技术的全面提升:

1. 提升专业医疗服务品质:医疗服务之根本是医疗专业——高水准的医疗资源永远稀缺。大部分三甲公立医院国际部对于出诊专家设有一定标准,大部分是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同时还配置了辅助科室的专家资源,如B超、胃肠镜、麻醉科、病理科等专家门诊。私立医院医生配置也是逐步聚焦专业,通过医联体、医生多点执业以及与公立医院某专家团队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非公医疗机构的医疗品质。同时,因其体制灵活性,私立医疗机构还引进了大量海外优秀医生,在对高端人群服务理念,疾病治疗路径与标准方面,与国际医疗服务更近一步。

2. 优化服务环境和人性化服务:大部分公立医院国际部都有独立的门诊就诊区域,环境更为温馨,运营动线更加便捷。在独立区域内基本覆盖大部分的化验检查,门诊输液、留观,结账等功能,仅CT、MRI等大型检查会在独立区域外,但国际部会做合理协调,尽量缩短客户排期等待时间。有些医院可以当天安排大型检查,大大提高了客户体验度。

3. 改进财务系统,灵活适配商保需求:商业保险其特点之一是产品福利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户诉求、产品特点、保费要求等来设计免赔额、自付额、特定福利限额等,对医疗机构财务系统提出了挑战。目前大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国际部可以打通商业保险挂账功能,与商保公司实现直付合作,有些还可以根据保险福利,收取自付额。私立医疗机构财务系统更为灵活,可以承接几十家保司或更多的保险产品,对于海外不同国家的保险福利也非常熟悉。

4. 使用国际标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逐步采纳国际标准代码(ICD, CPT)、电子病历、线上化预约、互联网医院建设、智慧医疗等举措来进一步标准化数据,提高运营效率。有些医疗机构还会使用账单国际化代码、双语病历,极大程度推动了公立医疗机构国际部承接更多海外保险客户的服务能力。

5. 完善专业人员配置:公立医院国际部不仅有独立的前台人员、客服、药剂师、财务之外,还会专门设置商保行政人员,或者安排专门分管国际部的干事,进行对内对外与商保的协调工作。私立医疗机构还会有专门做大案授权的团队,协助各个科室进行的手术等重大治疗方案能够被商保公司及时批复。

6. 多元化创新服务: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早已不局限于线下看诊单一方式,多元化服务正悄然兴起,如互联网医疗、视频问诊、慢病管理、慢病送药等服务,医疗机构还主动走进企业做科普,或协助商保企业客户建立企业医务室。

7. 积极探索多维度合作: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的合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直付合作,而是衍生出更多深入合作模式。医疗机构愿意为商业保险特定的产品设计专属服务套餐或专属价格来匹配不同的产品服务。同时,医疗机构也积极的与商业保险合作专属产品,针对特定人群,将医疗机构的专业特长及服务设计在产品中,用既有数据模型做定价测算,大大丰富了市场商业保险的多样性,也为医疗机构定向获客做了创新尝试。在信息化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合作,进行数据传输与对接,从专家预约、大案授权递交、理赔数据传输,到财务自动对账,医疗机构商保整体运营线上化占比在逐年增加,也着实大大提高了医疗机构服务承载量。比如,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就与多家主流商保公司进行了预约系统API对接,既提高了预约效率,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又降本增效,达到了医院与商保的双赢。


医疗机构未来提升国际医疗服务的方向

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中,应秉承长期合作伙伴的共识,以医疗专业与医疗安全为基石,最大诚信为准则,确保医疗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遵守数据保护法规,防止客户隐私泄露,实现双赢。

除了日常的直付合作,运营管理等,随着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医疗机构也亟需加强人才培养、接轨国际标准、提高信息化投入,不断提高服务竞争力:

1. 培养商保从业人员,对接商业保险机构、保险经代公司、企业团体客户、商会组织等机构,积极开拓市场,借助高水平医疗技术、合理的价格、高效的整体医疗运营周期等诸多优势打包进行海外输出,吸引更多海外病人到国内就医。

2. 培养国际医疗客服人员,从多语言服务,到熟悉各国人文理念、医疗习惯等差异,融入到各种日常服务细节中。

3. 统一国际标准代码,实现数据标准化,为大数据统计分析、提高运营效率、精准决策支持奠定基础。

4. 加大信息化投入,与商保公司做更多数据对接,近期多家三甲公立医院已经成立了智慧医疗发展处,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总结

商业保险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国际医疗服务交流和发展的进程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医疗机构更是共生双赢的关系。商业保险不仅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自费客户来源、帮助医疗机构扩大商保业务占比,更可以将客户端的需求变化,以及全球其他顶尖医疗机构的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传递给医疗合作伙伴,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全球竞争力。

上海公立医院在申康与卫健委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推动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化。随着政策指导,定价更为市场化,这将引发上海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重新洗牌,促进公立医疗机构、非公医疗机构充分市场化竞争,也将驱动商业保险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拥抱变化,共同成长。

我们相信,未来商业保险发展趋势一定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产品持续创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持续服务创新,以高品质医疗为中心的医疗资源整合,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中心的数据对接,以隐私保护为中心的智能风控体系搭建。我们期望与医疗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业态环境,最终实现商业保险、医疗机构、全球客户三赢局面。